微信
x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
资讯丨刘玉珠: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的思考
时间:2023-01-12来源: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IMG_2476.JPG

2023年1月7日,第二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正式开幕。本届新年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新辉煌”的核心主旨,包括主论坛、主题论坛、创意管理峰会、智库对话、青年学者研讨会等六大类十场主题活动。



会上,刘玉珠理事长做题为《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的思考》的演讲。他重点谈到五个方面的体会和思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明晰文化产业政策导向;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积极拥抱文化产业发展潮流;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最后他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满足内需,更要立足全球市场,研究国际市场表达方式和消费习惯,制定国际化引导政策,大胆放宽创造空间,激发市场自主活力。



开幕式环节之后,来自文化产业领域的国内外七位嘉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新辉煌”的议题背景下发表精彩的主题演讲,围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发展格局、城市建设、新兴业态、文化自信、创意IP打造、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刘玉珠理事长认为,当今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深度和广度是中外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强大需求,二是党和政府的支持推动,这两点是当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他强调,党中央对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方向、方针、目标和任务越来越明确,贯彻落实的任务也越来越坚定,这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管部门科学精准施政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把方向变为政策,口号化为行动,为此他重点谈到五个方面的体会和思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明晰文化产业政策导向;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积极拥抱文化产业发展潮流;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最后他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满足内需,更要立足全球市场,研究国际市场表达方式和消费习惯,制定国际化引导政策,大胆放宽创造空间,激发市场自主活力。


2023年第二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承办,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联合协办。

IMG_2477(20230112-151103).JPG


附:刘玉珠理事长主旨报告全文


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的思考


——在第二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的演讲

尊敬的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第二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今年是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的第20个春秋,我作为行业发展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深感此事的不易。没有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的深刻认识;没有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对此事的坚守与推动;没有学校领导和各方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就难有今天的影响力。20年来产出的理论成果、碰撞出的真知灼见、交流分享的优秀案例,有相当部分被各方借鉴吸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策和举措,推广为落地生根的产业内容和模式,极大助力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有无商品属性的大讨论,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我国文化产业走过了40年的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路程。今天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深度和广度是中外历史上都不曾有过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强大需求;二是党和政府的支持推动。在我国进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当下,这两点仍然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要支撑。

为了完成今天的发言任务,近期我看了很多资料,又重新学习了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的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部分。充分认识到党中央对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方向、方针、目标,任务越来越明确,贯彻落实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尤其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管部门科学精准施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是要把方向化为政策、口号化为行动的时候了。我的体会和思考有五点,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其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快速增长,要求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外,更多的还是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价值导向上,政策支持上,责任担当上,要深入实际,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各市场经营主体的意愿,结合党和国家文化战略,精准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

文化产业范围很宽,内容繁杂,整体上公共文化属性很强,但具体到产业门类,产品和服务又千差万别,如果我们只是在宏观方面大书特书,而微观方面不具体、不到位、不精准,这样的产业政策不仅起不到推动发展的作用,反而容易让各市场主体一头雾水,看不清路径,想买的产品和服务买不到,想投资的不敢投,产业得不到发展,市场不够繁荣,消费者不满意,那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就无法落实。

二、明晰文化产业政策导向
在我国的文化市场上,政府行为是主导因素,一个产业的兴与衰,往往都与政策有关。由于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价值观和公共属性不同于一般商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政策体系中偏向严格管控,与文化产业的高度创新性、包容性、分众化需求存在矛盾。在整体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矛盾不易察觉,一旦遇上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文化产业的脆弱性就更容易凸显。在储蓄率高企、消费端低迷的状态下,文化消费作为消费末端,同样陷入发展危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6年至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由4.7%降至2.7%。这其中有疫情的影响,更多的则体现了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因此在准入政策和市场监管上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和要求,政府在放管服方面要有更多担当。依法治国是我党的基本国策。哪些属于禁止的,哪些属于倡导的,哪些属于引导的,哪些属于支持的,要告知社会,尤其是文化经营者,他们是市场主体,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看不清政策方向和要求,他们就不可能大胆投资经营。出台的政策如需调整,也要给市场留出足够的调整空间,不能一纸公文下来,让消费者、经营者无所适从。这几年这方面的例子不少,教训不少,影响很差。

三、尊重产业发展规律
政府部门对于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把握最为至关重要,对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承担的使命、发展的路径起到决定性作用。
文化产业要坚持价值导向,追求社会效益,但不能把社会效益简单的理解为政治效益,而是从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谋划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韩国的文化领域、美国的电影,市场牢牢占据主导,但不影响文化的输出、价值输出,品牌的影响。我国近年来文化的国际输出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总体还是不尽如人意的,反而在一些纯市场运营、无心插柳的地方取得意料之外的收获,如在国际影响深远的网络文学,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出海网游、国漫,又如曾红极一时的李子柒海外传播取得很大成功,也都是顺应了市场规律的因势利导。
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发挥市场力量,留足空间,甚至一些小众、分众文化领域,乃至新出现的文化现象,一时看不清,也可以看一看,不急于下结论。文化现象本身就是多元的,并非只有正负两面。当年网吧的出现让各方意见纷纷扬扬,取消关停之声不绝于耳,回过头来,它的积极因素也是不可否认的,它是网络化、信息化大潮中的必然现象,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加速器。从服务公众社会需求的角度,加大对市场消费需求的研究和支持。尤其是在当下数字化、元宇宙等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是其中重要构建内容,要切实重视并花大力气进行前瞻研究,准确把握研究的方向,既要研究在新形势下怎么管理市场,更要研究如何更好激发市场需求,包括对文化经营者的理解、宽容和支持。更好解决市场的供需堵点,引导市场有序发展,努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取得与综合国力相称的地位。

四、积极拥抱文化产业发展潮流
文化产业是一个可以人人参与的行业,市场方既有成规模的大企业,也有个人或数人为单位的个体户和小机构,既有几十上百亿的文旅项目,也有千万乃至上亿的电影电视剧、文创基地,还有一人或数人接近零成本或低成本经营的公众号,剧本杀工作室等等。每个参与方都要积极顺应潮流发展,分享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共同营造良好业态氛围。2022年12月28日,第十八届深圳文博会线下线上同步举办,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3400多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参展,其中有2532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下参展,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超万名境外采购商线上观展采购,参与热情高涨。这些都突显出大家对于疫情后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恢复正常经济交往状态的热切期待。
内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体现在内容的质量提升上。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文化内容供给有数量、缺质量,低端供给过剩与优质供给不足并存,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部门要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加强引导,对提供高质量文化内容的主体给予坚定支持,不断优化文化内容供给结构。文化市场主体和创作者要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主动适应高品质、多样化、分众化的文化需求,用“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去打造精品,用高质量文化内容赢得受众、赢得市场。
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科技的进步深度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供需关系和价值链,带来了新业态以及商业模式的变化。面对随着社会和技术发展涌现的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人群,一方面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要发挥重要作用,紧扣“文化新基建”国家战略,特别是紧抓“数字基建”风口,进一步丰富“云上”文化产品和服务,探索“元宇宙”文化生态搭建模式,促进文化产业动能转化,创新文化融合生态体系,并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推动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

五、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文化遗产是建设“文化强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受到市场的欢迎和推崇。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未中断传承的,这正是基于中华文化基因的延续,才使得民族、国家的高度社会认同。我们要善于从文化遗产资源中去挖掘、提炼和创造新的优质的内容产品,形成自身文化产业的优势与特色。如景德镇就充分挖掘陶瓷文化,大力推进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瓷产业为中心,积累相关要素,完善产业链,陶溪川文创街区、陶阳里历史街区、三宝国际瓷谷等文旅产业集聚区蓬勃发展,吸引上万“洋景漂”定居和产业。瓷文化、丝文化,以及三星堆、殷墟等丰富的青铜遗产,敦煌、云冈等石窟寺遗产,都江堰等水利遗产,紫鹊界等农业遗产等等,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天然的品牌竞争力。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内涵价值,打造中华文明标识,创新文化衍生品,形成推动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

富有活力的文化从来都是善于借鉴和积极包容的,中华文明就是多元一体形成的。文化产业的壮大除了满足内需,更要立足全球市场,通过研究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表达方式和消费习惯,制订相应的文化产业国际化引导政策,当然最关键是要大胆放宽创造空间,激发市场自主活力。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设有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在与腾讯、字节跳动、五洲传播中心等面向海外的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成功合作,发挥民间力量优势,在助力文化走出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相信假以时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必将会培育产生一大批走向海外的国际化项目和优秀文化企业。

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扫码关注专委会微信公众号
Copright 2013-2015 陕ICP备19004620号-1 总部地址:西安市莲湖区劳动南路118号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

返回顶部